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尊重與關注不可缺

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尊重與關注不可缺

撰文:教育專家張偉菁校長

在一個大型跨國公司的人才招聘會上,小張和小蔡都成功通過初試和複試,他倆是從 100 多名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無論筆試還是談吐,雙方都不相上下,人事部的選拔「考官」左右為難,因為公司只會招聘其中一人。

最後,公司經理決定親自對兩個人進行一次面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經理就決定了錄用小張。當被問及原因時,經理很坦率地說:「理由很簡單,當我在和他們說話時,小張一直注視著我的眼睛,而小蔡卻左顧右盼,可見他並不善於傾聽別人談話。而善於傾聽和尊重客戶是一個銷售主管應具備的首要條件。」

 

用眼睛表示出誠意與尊重

這個事例說明的道理很簡單,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藉目光表達豐富的感情,像是尊重、關注、蔑視和不以為然等等。所以與別人面談時,時時注視對方的眼睛會表示出你的誠意。同時,懂得目不轉睛地關注別人談話的人,也必會受到別人的感激與尊重。

學校經常舉辦以「禮貌」為主題的活動,目的是喚起同學們對別人的禮貌。「別人」除指家人、長輩、老師和同學等認識的人之外,也應包括不認識的人。孩子們早應知道「早晨」和「謝謝」等禮貌用語,但有很多孩子還是不會主動向人打招呼,更何況是其他日常生活上的禮儀呢?學校針對的當然是一個學生在校與師長和同學相處時的禮貌,其他的就有賴家庭教育了。

上文所提「見工」的例子,小學生當然暫不適用,但他們亦經常有面試的機會。如果要予人一個好的印象,孩子必須學習用眼神展現出他對別人談話的關注與尊重。所以父母要教導孩子傾聽的技巧與藝術,當然父母在聆聽孩子的說話時,更加要給予他們適當的尊重與關注,這樣孩子便學懂與人相處的禮貌是無分年齡與身分的。以下是三個聆聽小錦囊:

  1. 聆聽別人說話時,不要左顧右盼,要看著對方的眼
  2. 當聽明白或與對方有同感時,要用眼睛與人交流,表示贊同
  3. 注視對方不代表要目不轉睛地「死盯」著對方,這樣做反而會顯得不太禮貌

小說經常用「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來形容筆下人物的聰慧可人,其實人人都有這樣的一雙眼,只要善加利用,它會比我們嘴裡吐出的說話更有說服力。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如何處理小孩升小的焦慮?

資料來源: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吳綺琴

小朋友升讀小一,未能適應,有些不但會經常在學校喊著說掛念媽媽,更會出現食慾不振等問題。家長擔心小朋友出現焦慮,可能會不斷跟他説「只要你盡力就可,媽媽不看分數成績!」但這樣做可以處理小朋友的焦慮嗎?抑或會弄巧反拙?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由幼稚園升上小一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對於小朋友而言,他真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因為在小一階段,功課深了、守的規則多了,加上老師也嚴格了。小朋友也會有焦慮情緒,影響小朋友身體出現各種症狀,或甚害怕上學。

那麼小朋友要用多少時間適應呢?其實是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些比較內向或是觀察型小朋友容易變得焦慮,所以他們適應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一點。因此,父母先要了解小朋友的性格和氣質,以調節自己對小朋友這段適應期間的期望,並千萬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來比較。

美國精神科醫生Dr Daniel Siegel,他提出了一個很有用的方法 —— Name it to Tame it。當家長觀察到小朋友在情緒方面有一些波動時,父母會先使用自己的左腦分析小朋友發生甚麼事。父母應要同時使用左右腦,代入小朋友的感受和處境裡,然後將你感受到小朋友的感受說出來,這個就是「Name it」。

例如你和小朋友說:「你是不是很害怕?你是不是很擔心?你好像吃不了飯,是不是有甚麼正在憂慮?」我們如果能夠將小朋友這些情緒說出來,其實就是將小朋友在右腦裡感受到的東西,很清晰地勾畫出來。

對於一些較大的小朋友,父母就可以鼓勵他自己將情緒說出來,父母則可回應他們。這一種大人和小朋友右腦和右腦的聯繫,能穩定焦慮的情緒,這個過程我們稱為Connect。當Connect之後,我們就可以和小朋友再聊一些其他事情。

但是父母要記著,當小朋友說出自己情緒時,我們千萬不要跟他說:「不用擔心,傻的,不用想這些。」或「你這樣便行了,你盡力就可以了。」如果我們用左腦去回應,是無法舒緩右腦那種焦慮,亦不能夠安定到他那個中腦負責情緒區域的部分。

最後就是當父母能夠用一些情緒詞彙,將小朋友的感受能夠說出在腦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將右腦裡一些情緒,變成左腦的認知,我們稱之為Redirect。當在認知上,明白自己正在經歷和感受甚麼,這樣我們的右腦便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便是Problem Solving。

在處理小朋友焦慮和緊張等問題時,上述的先後次序是很重要。除了先後次序之外,還要父母的耐性。我們要耐性讓小朋友明白自己的情緒,這樣我們便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出對策。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暑假空白的日子

暑假空白的日子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不少父母都努力地把孩子的暑假安排得滿滿的,因為在父母眼中,暑假的時間若不學習就是荒廢光陰。而參加補習班、興趣班和夏令營,甚至出國遊學,都成為了例行公事。但一個沒有補習,也沒有才藝訓練的暑假,不知道是甚麼樣子呢?父母可以讓孩子們有一個真‧暑假嗎?

誰說給孩子一個不補習、不參加密密麻麻的課程的暑期,就一定少了學習的機會呢?《The Over-Scheduled Child》作者、美國學者羅森菲爾德 (Alvin Rosenfeld)就曾指出,給孩子保留足夠的空白時間,反而令他們有空間及機會找到及發展個人興趣。而許多重大的理論,也多半誕生在有機會空白的歲月,例如: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後無業,於是只好到專利局工作。工作就是整理奇怪發明的文件。他利用這段空白的時間不斷思考,終於發現了劃時代的觀點:相對論。又例如牛頓,由於當時倫敦黑死病大流行,所以他有整一年的時間在郊外避難,天天不找事做,躺在草坪上縱情思考。就是這樣,他看到了一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要是他一直在大都市倫敦,就看不到蘋果落下的瞬間!

因此,在暑假中留下空白的日子,孩子的思考模式才會突出,而當行程塞得滿滿時,有再好的頭腦也是枉然。請留一些時間給孩子,讓他自主分配他的時間,鼓勵他們在長長的空白與緩慢地思考和經驗人生,更不妨燃燒時間做點傻事。在這兩個月內,至少要向兩個親人說 30 次的「我愛你」,並每天給這兩個親人擁抱一次、連續3天不使用智能手機、聽一場音樂會或看一賽球賽。走到沙灘草地盡情玩、盡情跑、盡情叫一次,主動關心需要被關心的人,例如探訪附近的獨居長者、寫一封信鼓勵好久不見的同學或者家中的長輩等等。

讓我們的孩子體會不同的生活型態,過一個充實但不繁忙的暑假吧!

成為孩子的鏡子

成為孩子的鏡子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 林何佩儀

父母親是幼兒觀察學習正確和適當行為的對象。孩子從父母及家人身上學習到價值觀、信仰和處世態度所以即使社會上有許多提供教育的機構家庭仍是教育的中心對一個人影響最深遠。一個人的好習慣愈多其品格就愈好而所有習慣的建立都要從父母開始。

例如不成熟的人像小孩子一樣判斷力差而作出錯誤的決定自我中心要所有人都聽從他的話不負責任無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有智慧、能判斷、有愛心、不自我、有肩膀和願承擔責任的人呢

筆者建議父母必須盡早透過以下行為和價值觀對待孩子,因為孩子在 1 歲之前主要依靠觸覺來認識世界,幼兒無時無刻都在觀察和吸收環境中的刺激與學習包括成人的語言、舉動和聲音等這些都是他模仿的對象和學習的基礎。透過不斷的訓練和努力,才能教懂他們認真做人。所以父母必須:

  • 信任孩子

認同孩子的能力,孩子想做的事,我們作為父母可以先下一個防護界線,再作觀察。成敗不重要,重要在於給孩子機會嘗試,同時也要給他們知道背後有父母作支援和支持。

 

  • 説到做到

要教育孩子對別人要講信用、負責任,以及答應別人的事要兌現。如果經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應誠懇地説明原因,表示歉意。要教育孩子在答應別人之前,慎重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對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輕易答應。

 

  • 思想開放

相信孩子的能力各有不同,所以多點觀察,多聆聽他們的要求,抱著開放的思想。家長毋需過分照顧,常常噓寒問暖,鼓勵孩子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孩子,行出一條真正屬於他們的路。

孩子如像一面活的鏡子,天天擺在我們面前,供我們反照和省思。如果孩子做事欠專注、沒耐心和不負責,遇到挫折就亂發脾氣和怨天尤人,這些都是我們大人的不良示範所造成的,應該設法修正處事態度,盡量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此,不僅能使父母伴隨孩子成長,更能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