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朋友建立依附關係重要嗎?

與小朋友建立依附關係重要嗎?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梁婉珊醫生 

 

每次送小朋友上學,小朋友都哭個不停,與媽媽難捨難離,這可能是缺乏安全感的警號。很多研究指出,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小朋友長大的成功基礎。家長可以如何與小朋友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呢?

其實一段安全的依附關係(secure attachment )是需要刻意經營,需要媽媽很多的努力,要投放很多心機心力。小朋友對世界的信任,是否有自信,也跟與媽媽有沒有安全的依附關係息息相關。

當小朋友沒有安全感,最常見是難以與媽媽分離。一般小朋友與媽媽分開時,會哭鬧一下,只要安撫一下便會冷靜下來。但安全感建立不穩的小朋友,會出現嚴重哭鬧情況,很快便會有脾氣,這便是一個警號,家長便要努力建立安全感。

如何建立安全感?首先媽媽要照顧好自己,媽媽的精神健康是所有事情的基礎。媽媽照顧不好自己,也無力照顧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情緒真係出現了問題,情緒波幅大、易怒、易哭、失眠或無法進食,為孩子將來著想,便要盡快處理。

小朋友在一直成長中都會持續建立對世界和人的安全感和信任。父母在孩子的童年階段持續給予回應和關注,多與小朋友建立親子時間,透過不同的活動增加親子親密的交流,都是讓他對世界更有信心和安全感的方法。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幼兒發脾氣點算好?6招助幼兒控制情緒

撰文: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

「喜怒哀樂」 是每個人都有情緒,幼兒也不例外。疫情下,父母在家工作,長時間與子女相處,自然也會面對幼兒發脾氣的一刻。我們要明白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當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 2 至 3 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正是「自主性發展」和「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要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可參考以下六招。

 

模仿父母表達憤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不但幼兒發脾氣,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象。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表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減少幼兒發脾氣幼兒控制情緒,協助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見招拆招 6招助幼兒掌控情緒

 

還有甚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控制情緒和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 及 Thompson 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
    幼兒發脾氣的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 情緒角的使用:
    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幼兒發脾氣,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有助幼兒控制情緒

 

  •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幼兒發脾氣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幼兒發脾氣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 審視引起幼兒發脾氣的起因。

 

(Development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

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花上 10 分鐘向他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相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是一致性。簡單而言,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不會這次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容易令孩子混淆。其次,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返學喊唔停 如何減低幼兒對家長的依賴?

返學喊唔停 如何減低幼兒對家長的依賴?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開學季節,總會在學校門口聽到淒厲的哭聲,小朋友不願離開父母獨自上學,總令父母感到頭痛。初生嬰兒因為缺乏自我保護、求生和覓食的能力,所以日常生活必須依賴父母。這情況不只是在人類出現,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嬰兒,如狗、獅子、海豚等,也必須依賴父母生存。

隨著他們日漸長大,有些孩子能夠比較自立地生活,漸漸脫離對父母的依賴,然而有些幼兒的自立速度較慢。例如,有一些三、四歲的幼兒縱使父母仍在家裡,也不容許他們離開自己視線範圍內;有一些則不能獨自上遊戲小組或課外活動,否則會大叫大哭,更甚有些情況是即使媽媽在門外,孩子也不肯獨自上廁所。

 

為何幼兒會依賴父母?

為何幼兒會出現依賴的情況呢?當中可能是幼兒的身體活動能力較弱,不足以照顧自己;也有可能是出於心理上的因素,他們感到害怕或已經習慣依賴父母。其實家長可循序漸進地訓練他們獨立活動的能力、心態及習慣性,便可減少他們過度依賴自己。

 

循序漸進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家長可從日常的衣食住行開始,培養幼兒能獨立生活,如在更衣時,可以由家長完全協助,改為幼兒需自行脫下褲子的部分,之後再按幼兒的進度,循序漸進地脫至膝頭,以至腳面,最後的目標令幼兒能獨自脫去衣服。

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孩子吃飯時,最初是被動地由父母全程餵食,之後父母可捉住幼兒的手來進食,讓他們需要移動手臂,然後循序漸進地把捉住的部分變為手腕、前臂及手肘,令幼兒需漸漸增加使用食具的力度。

增加父母離開子女的時間及步行時間

子女在家中有父母陪伴時,可以嘗試父或母其中一方短暫離開幼兒視線,待幼兒適應後就可雙方一同離開,讓幼兒由其他人照顧。同時,家長也可因應幼兒的進度而增加離開的時間。

外出時,家長可以漸漸地減少抱幼兒的時間,要他們嘗試自己步行回家。由一直抱到回家,循序漸進地改為抱到在家門口落地、在電梯前落地、在地下大堂落地,回到屋苑後落地,逐漸增加幼兒步行的時間。

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

事實上,有些幼兒的慣性依賴是由家長導致的,家長對幼兒的照顧過分無微不至、過分遷就或是成長過程中給予過多協助等。有家長覺得幼兒的能力弱,甚麼都做不好,為免把事情搞砸便替幼兒完成大部分的事,甚至有家長因子女關愛依賴自己而感到成功。如情況持續的話,對幼兒日後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幼兒總有一天會脫離父母而自立,需要自己照顧自己,所以家長要適當地放手,才可讓幼兒成長。坊間有不少有關幼兒成長及講解在每個年齡階段適當行為客觀準則的書籍,可供家長參考。

孩子是個打人小惡霸?

孩子是個打人小惡霸?

撰文:資深註冊社工李淑輝姑娘

無論是爭玩具、遊戲中輸掉和排隊爭先恐後……每當遇上不如意,常見孩子會用推撞打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這亦是父母常感頭痛的事 ─ 為甚麼孩子是個打人小惡霸呢?

 

  • 情緒和行為混為一談?

「你不可以嬲就發脾氣打人!」孩子因為出現情緒 -「嬲」,所以出現發洩行為 -「打人」。然而,父母可以禁止孩子的打人行為,但不能禁止他有「嬲」的情緒,孩子更不會因父母禁制「嬲」,而把情緒即時緩和過來。父母要教導孩子情緒和行為須分開處理 -「我明白弟弟拿走你的玩具,所以你很嬲,但你不可打人!」

  • A餐無益不要吃!

「你不可打弟弟,總之不可打弟弟啦。」父母只叫孩子不要吃A餐,因為吃了會痴肥無益,但又沒有給他B、C、D餐的選擇,如弟弟再次取走他的玩具,十居其九,他仍會繼續吃A餐。父母聲嘶力歇地叫孩子不可打弟弟(A餐),跟著應該提供選擇 - 「不可打人,如果弟弟取走你的玩具,你可以告訴他:『玩具是我的,我玩完才給你』(B餐),亦可以請媽媽評理(C餐),或者讓給弟弟先玩 (D餐)……」


  • 孩子絕對會接受挑戰!

「你試下再打弟弟,信不信我以後不要你?」父母意圖用恐嚇方式來鎮壓孩子打人行為,許多時候會適得其反,因為現代的孩子絕對會接受挑戰的!孩子會記恨父母和弟弟,會伺機出拳,再次攻擊弟弟。父母說過如他再犯會不要他,不論會否言出必行,親子關係已陷於僵局。其實,父母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做出好行為,應該直截了當地說出要求:「請你停手!」


  • 孩子打我,不痛,我能忍受?

無論孩子如何生氣或不滿,當他做出傷人、傷己和破壞性行為,父母必須即時制止。假若平日孩子慣性不開心的時候,就打人洩憤,由於力度不大,大人又能承受痛楚,所以不被阻止,孩子便會誤以為攻擊他人是沒有問題的。父母有責任即時制止及清楚表明,孩子的打人行動是不被接納的。

 

其實,孩子不是天生的小惡霸,他在成長過程中,身邊的人在陪伴他的同時,又悉心教導他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孩子才能發展成熟,獨立成材。

愛在家內暖

愛在家內暖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不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這種「愛」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

我校今年以「家庭」為主題,期望能使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可惜,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自出世便擁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時候,從報章可見,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也不願意回家;一些家庭終日爭吵,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導致血案發生。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時我會想,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

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語」,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分別是「謝謝」、「請問」及「對不起」。「謝謝」代表對家人感恩。很多時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試想想,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午、晚三餐呢?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當你生病的時候,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晚上也起牀餵喂你吃藥呢?同學們,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不妨多說聲「謝謝」,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分擔他們的工作。事實上,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謝謝」。現今社會,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說句「謝謝」。

「請問」代表對家人的尊重,對人有禮貌的表現。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是一家人,說話不用太客氣,應有話直說即可。事實上,「請問」不只叫我們說話客氣,而是提醒我們,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有時候,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正如廣告所說:「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即使親如家人,還是慎言一點較好。

至於「對不起」,則代表求家人原諒。做錯了事,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向曾傷害的人說句「對不起」,是理所當然之事。同時,「對不起」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有時候,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時候,爭執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讓,關係便會鬧得很僵。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

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家庭」的概念。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一個與他相稱的助手。」(創世紀 2:18),天主安排我們在不同的團體中成長,而成長的第一個團體就是我們的家;至於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它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各位,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多實踐「家庭生活三語」,共建和諧美好的家。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三歲定八十?甚麼影響性格?

三歲定八十?甚麼影響性格?

撰文: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出席朋友家的生日會,甫到達已看見一群小孩圍著團團轉,玩得不亦樂乎;客廳的另一角落,若干孩子卻在看著他們心愛的課外讀物,看得入神,好動和好靜的孩子隨即立竿見影。到底好動和好靜的特質是先天已寫進我們的遺傳基因密碼中,還是後天父母培育及教養方式塑造而成的?

踏進醫院的育嬰房,可見嬰兒百態。房中睡著不同型格的初生嬰兒,撇開身型不談,每個嬰兒都有他的特質。有些嬰兒十分活躍,無時無刻雙手雙腳都在動,彷彿正在踏單車;有些嬰兒則像睡公主、睡王子,整天都在睡,樣子似是十分滿足。各人的型格在餵奶時亦可見一斑,有的較主動,急著吃,令人擔心他會不小心給嗆著了。另一些卻十分被動,或吃得慢,像在品嚐山珍海錯,細嚐其味。

有些孩子自出生開始就不愛睡,整天都在玩,即使父母如何努力讓他入睡,仍是徒勞無功,反而是把自己給弄得筋疲力竭。但有些孩子卻在 0 至6 歲的階段已經十分愛靜,靜靜地玩一個下午亦能樂在其中、悠然自得。其實,好動好靜的性格是在甚麼時候開始定型呢?無疑孩子的性格確實有部分遺傳自父母,但亦不應斬釘截鐵地過早將孩子定型。

以馬戲團的各種動物為例,牠們各有獨特的天性,如獅子和老虎較兇猛、大灰熊及猴子亦有野性的一面,可是經過特訓後,牠們的性格特質都會有所改變,馴獸師能夠安全地跟牠們同場表演。對於父母而言,重點在於接受孩子好動或好靜的特質,而非在於此性格何時定型。

接受孩子的天生特質並不等於判定了孩子是愛動還是愛靜,家長必須抱持一個開放的態度,因為經過悉心培育,孩子仍是有空間向不同方向發展的。然而,這豈不是十分矛盾,既要接受孩子的特質,又要培養他不同興趣的發展,那該如何是好呢?家長正是要從矛盾之中捉摸兩者之間的平衡點,讓孩子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猶記得早陣子看過一段有關殺人鯨的紀錄片,片中講述殺人鯨雖有著其天性,但在不同地區生長的殺人鯨亦會習染當地族群的特性,而變得更兇殘或較善良。其實,先天的性格特質與後天的文化及環境影響,兩者有著互動的關係,家長切忌因孩子天生如此而放棄後天的培育。只要配合孩子先天的特質,再配合適切及富刺激的環境,或許三歲未必定八十!

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遇見「錯配」的孩子,是家長成長的契機

撰文: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及全球職業發展師賴舜薇

孩子出生的時候,人們喜歡討論他的長相,將他與父母哪裡長得相似作為談資,議論他遺傳了父母哪些漂亮的外觀。 大一些,脾性出現的時候,也喜歡探究他的個性到底像了誰。

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相處,一般都比較容易,因為個性、喜好上的類近,心也容易走得近,如果孩子與自己性情相近,當家長的,似乎也容易些。 但上帝好像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一樣,往往給我們「錯配」了孩子:活潑外向的媽媽收穫安靜內斂的女兒;脾氣暴躁的父親面對多愁善感的兒子;不懂玩樂的媽媽遇上享樂主義的兒子。

來求助的父母共同點都是與「錯配」的孩子有相處困難。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天性,不能理解孩子的做法,也不知道如何才能調教自己的孩子。

那位外向活潑的媽媽向我「投訴」:「女兒做事磨蹭,畏手畏腳,在外不敢交朋友。 」她百思不得其解:「刷牙有什麼難的? 上英文課有什麼怕的? 認識其他小朋友,有什麼好害羞的呢?」為甚麼她女兒一點都不像她,卻像那位優柔寡斷,內向膽小,無所作為的父親呢?  說著說著,她已經間接告訴我,她的問題是不接納自己的配偶,是將對配偶的不滿嫁禍到他們的女兒身上。所以,問題不在她女兒,而是在他們的夫婦關係上。

那位脾氣暴躁的父親不得不前來「討教」,是因為他兒子只和媽媽好,不和他好,他深愛兒子,不希望兒子長得像女孩子一樣,多愁善感,哭哭啼啼,孩子越大 ,他越著急。 但辱駡、嚴令之下,孩子不但沒有變得堅強,反而出現更多退縮,圍著媽媽不肯離開。 明白之下才明白,原來這位父親,就是在棍棒和辱駡聲中長大的。 他以為自己的堅強來自於這樣的教育,而不曉得,那些造成他心靈傷痛的經歷,已經成為他的內隱記憶,影響著他與兒子的相處。

聲稱自己不會玩樂,不需要玩樂的母親對一門心思只有玩的兒子束手無策。 她說兒子對待學業馬虎大意,對待玩樂卻持久專注,如何讓兒子扭轉對學業的態度呢? 我對這位母親的報稱感到好奇,什麼人會不喜歡玩呢? 尋求快樂是每個人的天性,為何她堅稱自己是不需要娛樂的人呢? 原來她小時候也貪玩的,但卻受到母親的嚴苛管教,不許她「浪費」時間。 她的生活裡面漸漸沒有了玩伴,纏著和母親玩的時候,她的母親在遊戲中依然嚴肅認真,對她當仁不讓,於是她常常輸,也常常傷心,漸漸地,她就厭惡玩遊戲了 。 她的母親「成功」塑造出一個「不喜歡」玩耍的她,一個看起來堅強,專注學業的她,但同時也塑造了一個刻板、自卑、缺少快樂的她。 難怪她不懂跟天生快樂的兒子相處了。

原來上帝為我們「錯配」孩子,是別有用心。 祂想我們在與孩子相處的挫敗中,反思自己與配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從而理順這些關係,化解這些心結。

家長對孩子的不接納,就是對自身的不接納,對孩子沒有信心,就是對自身的不自信。 籍著照顧「錯配」的孩子,父母感到困難,繼而察覺到自己的痛處,在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始自我探索之旅。 他們理清、理順自己的家庭關係,並從中獲得重生和成長。 孩子是天生的,沒有錯配的,讓我們善用這種成長的契機吧!

垃圾是誰的?孩子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成功

垃圾是誰的?孩子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成功

撰文:張偉菁校長

眼前有這樣兩組鏡頭:

鏡頭一:

在熱鬧的街頭,正隨父母一起閒逛的小男孩,發現腳下有一個廢棄的汽水罐,他走過去撿起汽水罐,準備扔到不遠處的垃圾箱。不過,媽媽發現了後,要求孩子將手中的汽水罐扔掉,但孩子不從。接著,爸爸也走了過來,訓斥道:「笨蛋,怎可以撿起這麼髒的東西,你又不是清道夫!」小男孩卻說:「老師說過了,要愛護環境,不能亂丟垃圾!」媽媽說:「這又不是你扔的,管它呢!」小男孩看起來很困惑,卻又不得不把撿在手中的垃圾扔回地上。

 

鏡頭二:

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月台,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一個大約5、6歲的男孩。孩子在喝完果汁之後,隨手就把空盒丟在椅子底下。媽媽趕緊拾起空盒,交到兒子手裡,對兒子說:「乖孩子,把空盒丟到前面的垃圾箱裡去。」一會兒後,這對母子又親切地擁抱在一起,媽媽輕聲地對兒子說:「要愛護環境,不可亂丟垃圾啊!」

鏡頭一裡的男孩是否很可憐呢?他一定被父母和老師不同的教育方法搞糊塗了。

學校教育,除了教授孩子們課本知識之外,也著重德育的傳授。愛護環境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當學校和老師在全力培養孩子這種公德意識時,如果父母能夠與學校配合,鼓勵孩子跟從老師的教導,自己又作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獲得正面的教育,而非在校學的是一套,實際生活又要面對另一套標準。

 

家校合作 培養孩子品德

學校對學生有很多要求,例如守時、守規、守秩序、服務、清潔衛生等等,都是德育訓練,希望孩子自小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對社會有責任和義務,而不單是獲取利益。試想想,假如鏡頭一的男孩在聽了父母的理論之後,即使以後在家裡發現垃圾,也會抱著「既然不是我扔的,我就沒有必要去撿」的心態,父母會有何感想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覺愛護家裡的衛生環境,能懂得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可是,又可曾想過:如果你從未教育過孩子要尊重清潔人員的勞動果實,又從未在孩子面前身體力行地愛護過社會大環境,孩子又怎會懂得去愛護家裡的小環境呢?

有調查發現,近八成的學童在長輩或家傭幫忙時,甚少向他們說「謝謝」,更有部分孩子認為家傭的工作是要照顧自己,所以不需要對其特別有禮。而會向父母說「早安、晚安」或「大家吃飯」的學童均不多。

為甚麼小朋友會不懂得禮貌呢?因為家長自身也不會向他人或家傭說「謝謝」,亦有家長經常或間中駁斥及責罵長輩,或打斷別人講話。除了乘搭交通工具會「霸位」外,也有家長會在公眾場所打尖或不排隊。父母師長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價值觀。父母必須時刻警惕個人行為,也應盡量即時指正子女的無禮態度,但緊記語氣及用字得當。每日也應抽時間指導子女反思個人錯誤,令他們對事件更為深刻。孩子的品德培育,須透過家校合作才可成功,家長在其中擔當了比師長更重要的角色。

提升讀書學習能力

提升讀書學習能力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強還是弱,不是天生的,絕大部分是靠後天訓練。而邏輯推理能力是讀書方法裡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些家長使用教師專用的「教學參考書」,把老師準備的授課內容偷窺得一覽無疑。表面上,這樣好像可以幫孩子更容易把握老師的授課重點、準確瞭解課堂內容;實際上,卻讓孩子失去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的寶貴機會。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學習如何思考和如何溝通。而課堂學習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需要孩子跟隨老師的思路和講授,一步一步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們學習是個思考辯證的過程,包含主動提問,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其實只要爸爸媽媽找對了方法,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可以輕鬆提升的。父母應教導孩子建立思考的系統,把資料放到大腦的時候先整理好,不是一團混亂的垃圾,讓資料變得有組織有條理有系統,再把資料記到大腦,將來順著資料的系統,就可以把資料順利的提取回憶出來了。

 

可惜父母的關注點,如果只在考試成績上,考得好就高興,考不好就批評,而不是關注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那樣孩子考壞一百次,爸爸媽媽都只能束手無策乾著急。

另外,學會了淵博的知識卻不能使用它,或不能利用知識去發現更多的知識,那這種學習有什麼價值?當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們的心情很容易會變得緊張和煩躁,而這些負面情緒會令我們只注視當前的一刻,讓父母傾向使用一些立竿見影的獎罰方法(如誘哄、責駡等)。反而培養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的做人處事態度,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而改變,是培養堅毅意志和抗逆力的重要因素。當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後,根本就不存在孩子是否輸還是贏在起跑線上這個問題。

讓我們多從孩子的需要去瞭解他們的行為。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讓我們細聲地提醒自己:「停一停,想一 想。」想一想孩子在能力、自主和關係哪方面需要我們多一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