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座的再思

讓座的再思

羅乃萱:讓座的再思

一直知道,讓座是一種美德。

但活到這把年紀,看見進入地鐵車廂的人,大都是看著手機。如果我有幸坐到一個位置,會讓座嗎?坦白說,見到比自己年輕的,我會繼續安心坐下去。但若見到長輩,帶口罩滿頭白髮,步履不穩的,當然要立刻讓座。

不過要讓座的大前提是,我們的眼睛不能看著手機。否則,就白白錯過了這些眼前的「機會」。是嗎?

至於「被讓座」,則是直到目前為止,從沒有過的經歷。大概因為我染了頭髮,又走動自如,雖然年近長者,表面看起來還是歸類為「不用讓座」那群。

友人問我,如果真有人站起來「讓座」,會坐下來嗎?坦白說,不會。除非雙手拿著東西,人又累得要命,否則還是覺得「能站就站」。這大抵是一個中年女人的尊嚴與堅持。

孩子,這就是你的老媽我對讓座的思考。因為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讓與不讓」或「坐與不坐」的尷尬空間。

直至妳懷孕了,打電話問候你每天坐地鐵上班情況如何?你總是說:「沒人讓座」(特別是九龍線)。那些西裝男總是自顧低頭看著手機,目中無人,就算你的肚子愈來愈大,身邊讓座的仍是少得可憐,甚至一個也沒有。

面對著這樣一個冷漠得只見手機不見鄰舍的城市,心中已不好受。所以只能每天為你的出入禱告,希望有人大發善心,讓你「好坐」一會。其次,也讓我深思親子教育課題中,該如何鼓勵家長教導孩子「讓座」美德(因現在的家長多是為年輕力壯的孩子「霸位」居多)。

孩子,這樣深刻的教訓,大抵也讓你明白,他日若見到懷孕的婦女時,該怎麼做吧!

何凝:讓座這美德

小時侯就知道,要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加上從2009年開始香港的不同交通工具上出現了「關愛座」,我以為這有一直流傳下來。在我剛發現懷孕時,也有向身邊正要臨盆的朋友說:「在地鐵上,應該會有人讓座給你吧?」她的回應卻讓我感到意外:「怎會? 我從懷孕至今,天天都搭地鐵上班下班,有人讓座的次數一隻手都數完了。」除了她以外,身邊有不少朋友跟我分享她們的經歷,告訴我不要奢望有人會讓座。

怎麼會?讓座不是從小就有學嗎?起初,我還不太相信。可是過去這幾個月,隨著肚子日漸長大,本以為會愈來愈多機會有人讓座的,沒想到,座位還是要自己爭取的。每次走進車廂,看到的都是一排排的「低頭族」,不是在看手機就是倒頭大睡。偶爾會有人抬頭看一下到達了哪個站,即使看到有需要的人,都會第一時間把頭轉回手機上,假裝看不見。

朋友總問說:「你有走到關愛座嗎?那些人應該比較會讓座?」以我的經驗,畢竟大部份坐在關愛座的人,都認為自己有需要才會坐下,他們不會想到要讓座。坐在其他位置上的乘客,總覺得已經有關愛座可以照顧有需要的人了,也不會想到讓座。

有些朋友建議說:「那你應該穿些更貼身的衣服,摸著肚子,讓別人可以看得見啊!」這我也試過,可是別人只會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再低頭看手機。

漸漸的,我發現一般讓座的人,大都是孩子的媽,因她們也經歷過懷孕的階段。若當天走進車廂,坐滿了上班族的男士,有人讓座的機會就會銳減。

若要改變整個城市的風氣,只能以身教把這美德教導孩子,讓愛和溫暖能在下一代重新出現。

臭脾氣怎麼辦?

臭脾氣怎麼辦?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子女吃剩飯 爸爸包底代價高

子女吃剩飯 爸爸包底代價高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

殿堂級親子KOL麥太(即麥兜阿媽)有云:「從前有個小朋友講大話,第二日,佢死咗⋯⋯」教導小朋友甚麼叫做後果和代價,家長責無旁貸。於是,昨天我和言妹在飯桌旁展開以下對話:

言:食飯食剩一半,唔該爸爸包底。

爸:咩態度,次次要我包底,你知唔知道我付出的代價好大?

言:乜嘢系代價?

爸:代價即系後果(亂咁答),食得多的代價,就系會肥。

言:但系你本身都好肥。(秒殺)

爸:你食剩飯都有代價,我會收起你啲糖,睇你仲敢唔敢食剩。(老羞成怒)

言:嗚⋯⋯我食糖唔肥,你唔食糖都好肥。

爸:我肥都系因為成日要同你地包底。(越答越傷心)

食剩飯要收糖,否則包底王爸爸只會愈來愈肥。自大仔希哥出世以來,我的體重上升了三成有多,因此必須立即制止小朋友隨意食剩飯,否則肥爸將要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事實上,我們每天丟棄的垃圾,也令香港的環境付出代價,這裡說的不是亂拋垃圾罰款千五之類的後果,而是在過去三十年間,香港的人口增長不過三成,但是都市固體廢物總量卻增加了接近84%,遠遠跑贏大市。那就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丟垃圾無代價,但其實處理廢物的過程中,除了佔用寶貴的土地(相信香港人對此最感「肉赤」),亦耗用了不少人力物力⋯⋯這些「成本」,香港人過去沒有想過要承擔,但多個亞洲城市包括首爾和臺北,都已經實施固體廢物收費多年並取得成效,為甚麼香港市民不可以共同承擔呢?

囉囉唆唆的跟言妹說了一大輪⋯⋯「爸爸,你平日咁多廢話,我可唔可以向你收費,幫你減廢,一齊共同承擔?」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如何有效獎勵孩子?

撰文: Pario兒童‧親職教育中心

童年與家庭,對一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好行為和好品格?是否正確而有效地使用獎賞和鼓勵呢?

 

別把對孩子的愛變獎勵

經常聽到家長把「如果你乖,爸爸就錫曬你」這句說話掛在嘴邊。家長以為這是給予正面的獎賞,鼓勵孩子的正面行為,但媽媽陪、爸爸錫不是應該無條件的嗎?絕不是乖巧才值得被愛錫啊!孩子的自我價值不應該與自己的行為或成就劃上等號。

 

別把原有的習慣變獎賞

有家長會說:「如果你乖,星期日我哋就去公園玩啦!」當孩子表現得「不乖」的時候,家長便取消孩子原來去公園玩樂的時間,讓孩子學習承受後果。雖然這算是教養的方法之一,但如果孩子本來每天就有去公園的習慣,家長卻把「去公園」作為獎勵,這還算是獎勵嗎?這只是繼續每日的恆常習慣而矣!當然,如果孩子不是常有機會去公園,這個獎賞對天性愛玩的孩子便十分吸引了!

清楚說明獎勵與好行為

獎賞是必要的!但家長要精心設計或選擇,最理想的獎賞是能吸引孩子的丶是與日常不同的。例如:每天都只去公園30分鐘,但今天可以多玩15分鐘;每天都只吃一種餅乾作茶點,但今天可以吃兩種。在獎賞時,家長要明確地告訴孩子獎勵的原因「因為你『自動自覺收拾玩具』,爸媽很欣賞你,所以今天獎你『多一塊餅』」,讓孩子具體明白什麼是好行為,也了解好行為與獎勵的關係,有持續表現好行為的動力。

 

給予無限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往往需要成人在旁支持和鼓勵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勇氣去嘗試;有時候,家長給予了很多鼓勵,但孩子仍沒有預期中的敢於嘗試,有時候家長會因失望而衝口而出說:「抱咗你咁耐你都唔肯試,咁我唔抱你、唔錫你喇!」換來的,是孩子哭得更大聲更不願嘗試;即使孩子被逼完成了,但內心卻多了一道傷痕。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無限的支持和鼓勵,告訴孩子:「媽媽對你有信心,下次再嘗試,你會做得到!」要相信當孩子儲夠鼓勵的能量,便會踏步向前。

 

或許,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既不願做虎爸虎媽,又避不開社會的競爭,有時會感到迷茫,但謹記尊重孩子的天賦特質,讓你的欣賞和鼓勵陪伴他們成長。

一個在 5 分鐘內令「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

一個在 5 分鐘內令「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

撰文:資深升學專家、輔導教師協會榮譽顧問趙榮德先生

如果你問我,在數十年教學過程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哪些片段,我會毫不猶豫的答是使人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開竅的片段這樣吸引我呢?因為開竅是一種「高層次教育」,而筆者深愛教育,所以開竅的片段特別難忘。

下面是筆者使一位「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那家長變成怪獸呢?因為他「出盡法寶」令兒子得獎!而筆者只用 5 分鐘便把他「點醒」了!

那位「怪獸家長」是位專業人士,他對兒子要求甚高,年年都要兒子在學校取得全能獎 Best All round Student)。他的兒子在筆者任教的學校,已連續 2 年奪取該一級別的全能獎了,第 3 年他和兒子繼續努力,希望做個「帽子」戲法,連中 3 年!

學生和父親一早知道學校重視哪些項目,於是他就在那些重點項目全力出擊,怎料那年突生變故,學校把某些科目的分數分量加重,就這樣一改,那位學生變成只能屈居第二。學生和父親知道得不到第一後大怒,做爸爸的毫不客氣撥電話「聲討」修士校長。仁慈的修士校長連續被該家長「煩」了兩天,終於將「球」傳給筆者,他對我說:「彼得,這位家長每天和我傾談了半小時的電話,一定要我把他兒子升上第一,使我完全不能處理其他學校的工作。你快來幫忙,我把家長的電話號碼給你。」

婉轉相勸 明白要及早面對失敗

筆者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立即致電給這位家長。筆者明白這位家長非常愛錫兒子的,因此一開始時筆者便這樣說:「T先生,我知道你很疼愛你的兒子,你的兒子在學業和課外活動方面亦做得非常好。」

那位家長和應:「沒錯!」

「你的兒子在中一、中二已經先後兩次取得全能獎,你想他在今年中三也取得這個獎,亦是人之常情,但……」在這裡,筆者停了停。「一個人不能永遠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既然早晚亦要面對失敗,T先生,你希望你的兒子早些面對失敗,還是晚一點才面對呢?」

那位家長亦是個「話頭醒尾」之人,立即說:「你是想我不再追究嗎?」

「不是,我只想你為兒子著想,讓他早些接受小型失敗。將來面對大型的失敗時,自然會懂得面對!」

家長想了想,應道:「我明白趙老師的意思,我不再追究,多謝你的解釋!」

筆者怎樣使該位家長開竅呢?答案是:我使他破除執著。他有甚麼執著?他執著於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 ─ 一個好的家長,必須盡一己所能幫兒子成功。筆者從他的角度,欣賞他的努力,但同時婉轉地告訴他,幫助兒子早些接受失敗,也可以是一個好家長。他是一位聰明人,聽到筆者的弦外之音,如不讓兒子早些接受挫折,遲些可能傷得更慘,因此,他頓然開竅,接受筆者的忠告。

有機食物 = 有營養?

有機食物 = 有營養?

撰寫:註冊營養學家 ( 公共衛生 )  (英國)吳珮瑜 (Phoebe)

很多家庭都會選擇食用有機食品,如水果、蔬菜、雞蛋等,當被問及選購有機食品的原因時,大部分人都會回答:「因為有機食物較安全,又有營養。」今期筆者就教大家甚麼是有機種植。

什麼是有機種植?

有機種植是指以農業、生物或機械方法,代替人工合成的物質以進行農耕活動。不採用化學肥料、不用殺蟲劑或基因改造作物,善用當地的天然資源,順應自然生態的規律,當中顧及的範圍甚廣,例如:農場的有機生產區與非有機範圍之間,必須設有相距不少於 2 米的緩衝區,以防止作物受污染。

 

作物及品種的選擇及多樣性

  • 用於有機耕種的種子或營養繁殖器官都應經有機認證
  • 農場必須實行輪作及間作,並應盡量多樣化,避免單一種植

 

養分的管理

  • 須適量施肥,以防養分過剩,亦避免污染環境
  • 農場內使用的肥料,其來源、質素、施用量及施用方法應對生態環境無害
  • 應透過休耕,讓土地恢復肥力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人類排泄物、污水廠污泥和化學廢料

 

病蟲草害及作物生長的管理

  • 採取合適的施肥及灌溉管理
  • 使用物理方法,包括人手、圍欄、光、聲頻、熱力等
  • 種植具防治蟲害作用(包括驅蟲及吸引天敵)的植物
  • 禁止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及其他農藥

由此可見,有機種植是指種植過程中較注重生態保護,但於營養價值而言,有機食物與非有機食物的分別其實不大,更未有證據顯示進食有機食物的小朋友會更健康或更聰明。當然,由於有機食物較環保和少用化學農藥,筆者亦鼓勵大家多選購!

常規種植 vs 有機種植

 

常規種植

有機種植

安全

  • 較常用化學農藥、肥料
  • 化學農葯少
  • 注重生態環境
  • 使用非基因改造物資

營養

  • 沒有大分別

健康

  • 同樣需要注意低脂、低糖、低鹽的健康飲食原則

給膽小鬼孩子

給膽小鬼孩子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早前趁暑假,筆者就讓孩子參與各種課外活動,長子希哥和幼稚園一班同學參與位於大埔「樹屋」的野外活動場地,有草地、農田、魚池等等,親近大自然。活動重頭戲就是攀爬上 5 米高的樹屋,以膽小見稱的希哥,平日站在商場玻璃圍欄都會腳軟、雙手冒汗,當時他站在 5 米高處說﹕「嗚……我以為樹屋有樓梯走下去……」

希哥害怕從樹屋回到地面 遭教練「嘲諷」

家長們在教練指導下,替孩子穿上攀爬的安全裝備,整裝待發準備爬上樹屋,家長按教練指示下攀爬,孩子見到爸媽親身示範,安心隨之而上。希哥按教練逐步教導下爬上樹屋後,就開始後悔,不知怎樣返回地面,要抱著鐵柱「扮消防員」滑落(雖然實質是吊著安全繩)對他實在是極大挑戰。不論我怎樣又哄又教,樹下的家長、同學們怎樣打氣,希哥就是用腳撐著樹幹,怎樣都不肯走近鐵柱。

教練讓其他孩子先落地,一個接一個,有的玩得笑容滿面、有的哭著說害怕,但都順利一一安全落地。唯獨希哥堅決不從,滿有愛心的教練不斷用他獨有辦法哄希哥說:「你真是 100% 感性,要理性一點不要驚下去。」希哥說:「不要!」敎練:「不如下面的家長……(我以為他說:掌聲鼓勵他)不如一起籌錢買雪櫃、冷氣機給希希在樹屋過夜。」希哥聽罷喊得更厲害:「不要在這裡過夜。」我暗忖:「教育真是神聖而莊嚴的工作,唔識教,就好大鑊。」

克服恐懼 父母感欣慰

教練繼續對希哥說:「你看姨姨重還是你重,姨姨都安全落地,沒事的。」希哥破涕笑說:「爸爸最肥最重﹗」那一刻,我很想跳下樹屋,屢試無效,教練由政改談到黃子華、樓市、陳百強的歌,希哥說:「都唔知哥哥講乜」。當所有孩子都上落一次,已開始有孩子爬第二轉,希哥與我仍是捱著高溫逾半小時「觀望」,最後是我訛稱哥哥抱著你滑下去,讓他扣著安全帶,希哥抱住鐵柱慢慢吊下去,過程及落地自然是持續狂哭,到地第一件事抱媽媽。

希哥休息一會突然對我說:「真的好驚。」我牽著他再走到樹下說,剛才你靠自己爬上去樹屋很高很高,已經好叻,雖然下來需要時間「耐左少少」,但無論如何你已成功了,不用再害怕啦。下次再來爬一次,好嗎?希哥回答:「好呀,想呀!」

膽小的希哥,你有勇氣克服畏高,固然令爸媽欣慰,但你克服恐懼說下次希望再爬上去,才令我感驕傲。(雖然下次又可能再哭哭鬧鬧)。

孩子可以淘氣嗎?

孩子可以淘氣嗎?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小一的子峰上廁所一段時間還未回來,老師便派男班長到廁所看看。過了一會兒,班長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來,說:「整個廁所都濕透了!」於是,老師便親自查個究竟。到了洗手間,老師只見一片澤國,全地都是水和泡,而子峰正在其中一個洗手盤「洗手」。老師問:「你在做甚麼?」他答:「洗手和看看為甚麼有泡泡。」老師為免釀成危險,阻止了子峰的行為。

子峰就是一個滿有好奇心的孩子,但每次他的好奇總為其他人和自己造成一些不便。他喜歡凡事都會查問,更喜歡凡事都會作出嘗試。有一次,他為了試一試自己能否穿過椅背上的洞,把頭困了在那洞之中約一小時,之後工友用工具把椅子折開,他才能成功脫身。雖然他擁有無數可怕的經驗,但還未有令他卻步。老師們都感到束手無策,因為子峰不是壞學生,單靠懲罰是徒然的,還是要想想其他辨法。

「淘氣」 多面睇

以「淘氣」來形容子峰的性格可算最為合適,而這性格也在兒童之中十分普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甚麼是「淘氣」呢?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曳」或頑皮等的字眼,大多都帶著貶義。可是,從正面的角度出發,淘氣也可以有很多好處。首先,不難發現淘氣的小孩是很愛玩的,他們無時無刻都擁有玩的動機,而這些動機往往都是來自他們的好奇心。他們透過不同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好奇想法,有時侯他們更不理會後果和限制,親身嘗試探究解答疑難。其次,大部分「淘氣」的小朋友都有些小聰明,比別人更識玩,所以他們會以各種途徑發揮創意,想出神奇的方法去玩。綜合以上,「淘氣」可說是好奇和創意的混合,只是使用時未有適當的控制才會過界闖禍。

如果身邊有一個「淘氣鬼」可以怎樣做?

 

一丶放鬆心情

淘氣的孩子很容易令身邊的照顧者變得神經緊張,因他們所做的總是出其不意的,有時更令人感到尷尬。我們要明白淘氣是孩子其中一種本性,他們正在經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耐心地配合他們的成長速度,避免因為自己的面子而抑壓孩子的成長。

二丶制定界線

淘氣的孩子因缺乏界線概念,而常常越界。我們可跟他們約法三章,並切實執行。這樣既能確保孩子的自身安全,建立他們對規限的概念。

 

三、滿足好奇心

為了對症下藥,我們必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方法是教導他們思考和找出答案的途經。例如,父母可教導他們透過閲讀找出答案,或帶他們到大自然訓練觀察力,這都可幫助他們面對將來遇上的難題。

自閉症不再是秘密

自閉症不再是秘密

撰文: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家長要向人解釋孩子有自閉症的情況,有如自挖瘡疤,恐怕未能得到親友的支持之餘,還會惹來誤解或歧視。究竟家長應如何面對親友呢? 

必須清楚自閉症的成因

家長向親友解釋時,首先必須清楚自閉症的成因是與家長疏忽或溺愛無關。自閉症的成因與腦部異常發展有關,故此影響了孩子的溝通能力、思考和行為模式,以及理解別人思想行為的能力。家長可列出大部分自閉症兒童的共同特徵,包括社交困難、頑固、焦慮、溝通困難、專注能力、活躍程度高低、非典型情緒反應、身體協調問題及不同的感官反應等。

留意最新資訊

此外,家長可盡量留意自閉症的最新資訊,例如「執行功能」、「中央統合」和「心智解讀能力」等概念,一來可以令自己更容易明白子女的成長需要,當遇到親友有興趣了解更多,便可向他們深入解釋。當家長愈清楚自閉症,便愈容易讓親友認識孩子,或許一貫歧視的眼光,會因了解得更多而逐漸消失。家長知識上的裝備,能讓親友感到家長的積極和能力。

用具體形容詞形容孩子表現

另外,當家長形容孩子時,應用具體和正面的形容詞,例如記憶力強(而非「好記唔記」)、專注力弱(而非「心散」)、未能明白別人的要求(而非「不聽話、曳」)、重複相同的動作(而非「佢一定要…….」)或跟著拍子點頭(而非「鍾意音樂」)等抽象的形容詞。讓親友們明白,孩子與其他兒童一樣,都是天真無邪的小朋友。

不過,解釋終歸解釋,家長面對孩子「天天新款」的行為時,或許寧願選擇把孩子(甚至自己)帶離敏感場合,減低對親友做成的干擾,但相對也減少了孩子對社會適應的機會。相反,家長可主動誘導親友以合適的方法與孩子相處。例如正面地說「你可以說慢一點」、「孩子對聲音非常敏感,不如我們說話輕聲一點吧」或是「對不起,我可否首先知道行程,給我的孩子有心理準備?」如果親友能做到,已經踏出了成功的一步。

親友的視野需要被拉闊,然而最重要的,是家長須持開放接受的態度,成為親友的榜樣。當家長自己也接受自閉症,還有誰可以說「不接受」呢?